
老蜜蠟的鑒別方式:
可以說,任何關于老蜜蠟鑒別的文字里面都無法脫離顏色、紋理、包漿、孔道等這幾個方面。誠然,從這幾點上分辨老蜜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由于文字是紙面上的東西,并不能讓閱讀者看到實物,因此什么叫“橘皮”哪個叫“包漿”,讀者很難感覺的到。
通過文字,我們也很難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更何況,僅靠想象進行推斷也是不合道理的。因此,我準備換一個角度來講,更加細致的來講一下特征,看看能不能有更多的收獲。
磨損
先說老蜜蠟的真偽,這個真偽指的是蜜蠟的新舊,材質上面的暫不放在這里來說。老蜜蠟與新蜜蠟的最大區別在于用沒用過,蜜蠟質地很軟,非常容易磨損,但氧化轉色的過程非常緩慢。
基于這樣的邏輯順序,我們可以推斷出,蜜蠟一定是先有磨損,才會轉色的。所以,選蜜蠟的時候,首要的一點是要看磨損的痕跡有沒有、對不對,不能先看顏色。單憑顏色深就認定為是老蜜蠟,這就離吃虧不太遠了。
那么,怎么才叫正確的磨損呢?
通常文章中都有用“孔道內壁光潔、無鉆痕、孔口微呈弧度”等形容磨損,如果只看文字,我也看不明白,完全不懂。不過,我們可以這樣試想一下,我們最常見到的老蜜蠟多數來源于西亞地區,在當地作為首飾使用,通常不用于把玩,可以說這種蜜蠟磨損出現的更慢,我們不妨以此為例。
此類蜜蠟佩戴時最初期的磨損應該來自于珠子與珠子之間的摩擦,所以,珠體孔口兩側的磨損應該最先出現。由此便可推斷出,兩端磨損痕跡幾乎沒有的那種“老蜜蠟”無疑是做舊的假貨。
緊接著出現磨損的地方,應該來自繩子與孔道內壁之間。說起孔道這個詞,很多剛玩的朋友都覺得很高大上,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只要了解一種形狀的珠子在當時是怎么使用佩戴的,就很容易復原出當時串配的樣子,這樣只要動動手,就能明白繩子是怎么磨孔道的了。有探索精神的朋友,可以自己試試看。
孔道的變化方式
不過,我覺得大多數人還是比較懶惰的,能看到這里很是不易。所以,我還是說一下我的經驗:孔道的第一個變化是變光滑,而且是非常非常的光滑,用一個詞語形容的話,我先想到的是光潔如鏡。
因此,總挑大孔道的做法是不很準確的,一定要大且光滑才能說明老。如果要排列順序的話,那一定是光滑排在大小之前。第二個變化才是變大,如果是飾物中使用的老蠟,因為佩戴時受力均勻,所以孔道圓且大。
如果是常年使用或者把玩的老蜜蠟則會出現橢圓或者鑰匙孔形狀的孔道。第三個變化非常的細微,也很關鍵,它表現在孔口,老蜜蠟的孔口通常會有微微的弧度,這個微微的程度要因年份而定,但一定不會是很愣的拐角。
以上知識只是部分講解,想要學習更多知識鑒定保養蜜蠟,可以關注蜜蠟世家。
轉載請注明出自蜜蠟世家://www.tomsrubins.com/ 蜜蠟和琥珀專業網站